內地八成舊藥混新藥 削弱市民健康權

  • By 瑪中通識
  • 14 Sep, 2016
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最近透露,發現超過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。業內人士透露,臨床數據造假是「公開秘密」,藥企通常以舊藥混合送檢,以「瞞天過海」。有分析指,第三方檢查機構監管不力,是臨床造假猖獗的主要原因。

食藥監總局核查待批生產的1622個藥物臨床試驗項目數據,核查發現很多藥物的臨床試驗數據不完整,有些數據沒辦法溯源。還有企業故意瞞報、漏報不良反應記錄,並修改達不到預期的試驗數據。分析認為,合同研究組織(CRO)監管不足,助長臨床數據造假。有CRO負責人透露,作為第三方檢查機構,管控藥物研發、臨床、報批等,但由於國內CRO的門檻低,大量不良企業惡性競爭,很多CRO在利益驅使下成為數據造假的幫兇,「更有藥企明確說,試驗不通過驗收就不付錢,逼著CRO造假。」

業內人士透露,部分藥企為牟暴利,大肆仿製國外的新藥,惟在臨床試驗中,卻故意選擇性使用數據,甚至以舊藥混合新藥偽造數據,加之第三方檢查機構監管不力,導致藥企很容易便拿到批文。這些藥質量不安全、藥效差,惟國外新藥無法進入中國,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現象。

和美國相比,中國的藥品監管仍有待加強。按相關法規,若臨床研究資料弄虛作假,申請人新提出的藥品註冊申請3年內不予受理,直接責任人參與研究或組織研究的臨床試驗資料十年內不予受理。惟同樣情況在美國,藥企和研發人員都會被列入黑名單,終身不得進入相關領域。業內人士認為,中國應積極將國內藥企和國際接軌,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。

通識思考題

1. 上述監管門檻如何影響市民健康權。

2. 試舉出三個造成藥商成功造假藥物數據的原因。


通識概念詞

#跨境衛生合作 #藥物管制 #藥物商業化 #仿製藥 #健康權 #國際競爭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