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問題不嚴重?香港最浪費的公共空間 ( 上集)
- By 瑪中通識
- •
- 13 Jan, 2017
- •
(1)公園:入不到的巨型公園 葵涌公園
葵涌公園佔地27公頃,比19公頃的維多利亞公園還要大一半,卻荒廢了十多年,沒讓公眾進入。葵涌公園前身是1979年關閉的醉酒灣堆填區,而未填海變成堆填區之前,醉酒灣曾名留香港的二戰抗日史:醉酒灣防線。
公園1992年啟用後,因發現有沼氣而關閉。環保署接管後於2000年解決問題,但康文署接手後一直未再開放公園。
民主黨議員林立志更在政綱內倡議,規劃葵涌公園為市鎮中央公園,修繕內裡原有的設施,並根據二戰的醉酒灣防線歷史,建設一條歷史文物徑,教育公眾認識本土歷史。民主黨的區議員吳劍昇說,區議會曾有兩三次討論,但康文署沒有意思作長期規劃,除了曾配合2009東亞運而改建一部份作小輪車場外,葵涌公園的主體仍然空置。
葵涌公園佔地27公頃,比19公頃的維多利亞公園還要大一半,卻荒廢了十多年,沒讓公眾進入。葵涌公園前身是1979年關閉的醉酒灣堆填區,而未填海變成堆填區之前,醉酒灣曾名留香港的二戰抗日史:醉酒灣防線。
公園1992年啟用後,因發現有沼氣而關閉。環保署接管後於2000年解決問題,但康文署接手後一直未再開放公園。
民主黨議員林立志更在政綱內倡議,規劃葵涌公園為市鎮中央公園,修繕內裡原有的設施,並根據二戰的醉酒灣防線歷史,建設一條歷史文物徑,教育公眾認識本土歷史。民主黨的區議員吳劍昇說,區議會曾有兩三次討論,但康文署沒有意思作長期規劃,除了曾配合2009東亞運而改建一部份作小輪車場外,葵涌公園的主體仍然空置。
堆填區變公園是否「冇得做」?
鄰國借鑑建議:韓國首爾同樣由堆填區改建而成的「天空公園」成爲了旅遊熱點之一,韓國應該只花了大約10年內的時間,便能改建一個生態公園,種滿植物,值得香港參考。

(2)學校:空置廢校 改建無期
隨着香港的出生率持續下降,加上新界交通網絡、新市鎮及屋邨發展等,八九十年代迎來了村校的衰落。至2003年政府推行「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」,即俗稱「殺校政策」,村校愈來愈少。
教育局去年的數字顯示,全港共有234間空置校舍,數字相當於全港四分之一學校。當中有105間未被使用,接近半數,平均每區5間;教育局認為當中73間不適合作教育用途,已交還地政總署作其他用途,學校平均停辦11年以上,當中有校舍閒置近35年。
不少民間團體都缺乏場地舉辦社區及文化活動,但原來團體向政府申請租借廢校也處處碰壁。去年,有團體及學者建議將廢校改建為過渡性房屋,但政府仍未回應。
學校停辦後,若短期內不用作辦學校,土地一般會交還地政總署。狄志遠解釋,由於地政總署的角色是管理土地,並無責任去規劃如何使用該地方;加上政府部門之間各自運作,又沒有政策推動大眾善用校舍,令大量校舍用地丟空多年。現時老人院舍、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地需求甚殷,多座廢校發展卻未見曙光,十分浪費。
隨着香港的出生率持續下降,加上新界交通網絡、新市鎮及屋邨發展等,八九十年代迎來了村校的衰落。至2003年政府推行「統整使用率低的小學」,即俗稱「殺校政策」,村校愈來愈少。
教育局去年的數字顯示,全港共有234間空置校舍,數字相當於全港四分之一學校。當中有105間未被使用,接近半數,平均每區5間;教育局認為當中73間不適合作教育用途,已交還地政總署作其他用途,學校平均停辦11年以上,當中有校舍閒置近35年。
不少民間團體都缺乏場地舉辦社區及文化活動,但原來團體向政府申請租借廢校也處處碰壁。去年,有團體及學者建議將廢校改建為過渡性房屋,但政府仍未回應。
學校停辦後,若短期內不用作辦學校,土地一般會交還地政總署。狄志遠解釋,由於地政總署的角色是管理土地,並無責任去規劃如何使用該地方;加上政府部門之間各自運作,又沒有政策推動大眾善用校舍,令大量校舍用地丟空多年。現時老人院舍、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地需求甚殷,多座廢校發展卻未見曙光,十分浪費。
民間一直倡議政府善用閒置校舍解決土地問題,卻遲遲未有回應。有團體以石硤尾愛德小學作為試點,設計多用途空間,促請政府接納意見:
G/F 愛德學校地下平面圖,團體建議分劃成社區士多、資訊中心、放映場地、飯堂、墟市及園圃。
1/F 長者中心、課後托管及自修室
2/F 規劃成跳舞室、手作室、製衣工房、環保清潔生產室及木工場地
3/F 工作室、樂隊排練室、辦公室、健身房以及兩個外借空間
4/F 六個課室改建成十二間過渡性房屋、以及無火煮食的共同廚房

